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报告
日期:2014-11-12 00:00:00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1021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研究报告

王启从

 

【序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教育质量同样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开展对“中等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的研究”是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校是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学校在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也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为社会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技能型人才,为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作出了相应的贡献。但是,由于中职生源的锐减,办学经费的紧缺,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使得县级农村中职学校在发展后劲上尚显不足。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因为由于一些显性条件的先天不足,硬件建设跟不上来,软件开发又不配套,要想取得人才培养的理想效果还尚待时日。加之过去在中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研究上还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本地本校实际的有效方案,因此,本课题的立项研究就促使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条件、模式等方面去下功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广泛关注和倾力支持,得到了汤宝安校长、教务处孙善福主任、教科研室的蒋兴成主任、王伟昌主任、牛国刚老师的精心指导,得到了本课题组主要参研人唐龙、王世芳、吴家芝、刘湘琼、杨庚连、杨耀显、李杰等老师的紧密合作,也得到了我们调研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命题,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不间断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虽然我们以报告的形式申请结题,但是,我们的研究不能停步,我们的探索应该继续,我们要以这次课题研究为动力,更加广泛的收集信息,更加努力的去大胆实践,更加认真地分析总结,为中职学校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摸索出一条中国农村特色式的培养模式,为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王启从  

201212

 


 

【内容摘要】技能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德国的双元制和瑞士的学徒制为我们探索中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我们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实际,摸索的“3331”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三个观念,人生观是学生成才的前提,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支点,人才观是学生成才的要件。搭建三个舞台,企业搭建舞台学生唱戏,学校搭建舞台学生唱戏,教师搭建舞台学生唱戏。培养三种人才,使学生成为市场需求人才,企业需求人才,社会需求人才。实施一个战略,就是校企合作战略。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大量毕业生的入职、就业乃至创业等内容的调研,我们探索的人才成长与培养规律是中等技能型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中职学生必须借学校企业社会提供的岗位平台蓄势练武;把学校当作企业办,把企业搬进学校,把学校当企业管,让学生成为学员和学徒的双重角色,让学生具有职业理想、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职业技能。我们对中等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长规律的探索,以期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成长因素,培养模式,措施,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发生改变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和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不再以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为主要特征,而是以技术、知识科技型产业为主;经济发展的竞争主要是以人才、信息、先进技术的比拼为主要标志,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量越来越大。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2、中职学校生源减少

近两年全国性的人口数量直降,初中毕业生数字也是直线下降,中职学校生源减少的情况日益明显。以本县为例,2009年郧西县初中毕业生人数为7500余人, 2012年直降至3310人。且5:5的普职比例设置,在实际操作中也未得到落实,职校生存问题已经出现难以为继的严重危机。

3、传统的“面子”观使家长不愿孩子上职校

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只有成绩差的学生才上职业学校”。大约50%家长认为“一线生产太累,怕孩子受不了”,“与其花两三年时间让孩子读书,不如现在就叫孩子出门打工。”看重高学历的“面子”观和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很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去中职学校接受初、中级职业教育。

4、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意愿之间存在矛盾

很多职校生有白领情结,他们不愿意干那些“粗活”,现在的学生更愿意做白领,很多学生不愿意报读农口专业,而喜欢读IT、财会等专业,以为出来可以做白领。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学生对职业技能并不看重,在职业素养上没有更高的追求。

5、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还不够

现在职业教育呈现出国家重视、社会漠视、家长轻视、学生蔑视的状况,一些地方政府也觉得办职业教育不光投入大,老百姓也不喜欢,学生报读的愿望比例很低,社会效果极其低迷,所以职业学校经费短缺,政府投资积极性不高,社会资本也不愿向学校投注。

6、学生的专业技能还不过硬还不能达到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

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技术还不到位,实际操作技能欠缺,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企业接收的中职生须接受近一年的再教育才能胜任工作。究其原因,是因为中等职业学校尚未形成完善的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的表现是注重理论轻视技能;注重专业能力、专业技术等显性素养的训练,轻视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的养成。

中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会受到来自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只有职业学校发挥内驱力,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社会提供资源和舆论支持,家庭给予对职教的理解与生源的支持,那么中等职业学校才能办出特色,中等技能型人才才会大量涌现,国家社会生产率才会大幅提高,职业技能教育才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对整合校企潜力、提升能力本位、把握就业导向、鼓励自主发展会起到较大的提升作用,其研究价值会呈现显性增值状态。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为社会培养合格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大量毕业生的入职、就业乃至创业等内容的调研,对中等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作进一步的探索,也可以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实训等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培养方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多种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技能型人才概述

(一)技能型人才概念的界定

何谓技能型人才?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一致的见解。狭义地讲,技能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具体地讲,技能型人才主要指的是具有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这五种职业资格之一的实用型一线生产服务人员。广义地讲,技能型人才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直接从事操作、提供生产性劳动或服务,为本单位、本部门的生产、经营或服务做出贡献的工人;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应用工作;技能型人才以蓝领、灰领从业人员中的技师、高级技师为主体,还包括农村的种植、养殖、加工方面的农村实用人才。中等技能型人才在技能等级上以中级为主,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及企业培养。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同志曾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西方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及技能型人才的看法

核心观点:职业教育要强调教育质量,注重内涵发展,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都把焦点集中在职业院校规模的扩大和高职框架的搭建上,对职业教育的质量问题并未给予关注。当职业教育发展了一段时间后,各国陆续发现其中的质量问题和差距,并积极采取措施补救。英国提出《21世纪的教育与培训》,美国提出《1976年职业教育修正案》、《国家正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德国提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计划》,日本提出《关于短期大学教育的改善》和《关于高等专门学校教育的改善》,澳大利亚《柯尔比报告》等,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提高高职质量的要求和做法,但这些发达国家对中职教育这块儿还没有摆上政府的议事日程。高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其入口、出口以及与其他学校的衔接成为问题,为使学制体系衔接通畅,各国和一些独立地区采取了一些办法。英国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城市学院;澳大利亚建立TAFE教育体系,使大学与高级文凭之间课程衔接紧密;德国一方面倡导各类教育要有层次之分,鼓励青年根据自身情况扬长避短择优发展;一方面建立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交叉互通的立交桥,使适龄青年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获得过去因为经济状况、学业状况或其它原因而失去的学习机会,通过努力,选择自己的理想大学继续进行深造。无论何种选择,只要通过教育立交桥,都可以完成最后的高等教育学业;日本则使从事职业教育的机构与高等专门学校等同,并且实行与大学的学分互认。

(三)我们在教学和社会实践中的看法

通过对我校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从他们在工作岗位中的成长轨迹和在学校内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凡优秀的毕业生,他们或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或者有为人诚实、善于与人沟通等良好的做人品质。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一招吃遍天”早已过时,知识的快速更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形势的千变万化要求人们不仅具有特有的能力(能够谋生的能力),还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这类人才不仅能适应当前的职业岗位,而且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进而适应新的职业岗位。理想的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应该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是专业技能。通过对多家企业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企业选用人才考量因素)得知,企业招聘员工及选用提拔人才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排前三位的依次为“工作态度”、“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往往是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首要要求。

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升学率,而应该是成才率。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学会做人,技能为重学会做事”的办学理念,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1、研究目标: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人才成长规律。

2、研究内容:(1)技能型人才成长环境。

2)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

3)中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3、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行动研究法。

四、中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国外的先进经验

1、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采用双元制。所谓双元制就是2/3的时间在企业,1/3的时间在学校。所有公民的社会福利都一样,没有地位、身份的差别。“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先成为企业的学徒,然后成为学校的学生。读双元制的学生:一元在企业时,企业给每人每月补贴(800欧元),毕业后,就有工作了。读综合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工资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高。但要比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多读6年。 “双元制”模式的主旨是职业教育由企业参与。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 “双元制”学生接受两种培训机构的教学内容,即职业学校传授的与职业有关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企业培训机构传授的实践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元”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整体的目标上合二为一,在具体培训的过程中又一分为二,全德国乃至欧盟德语区的其他国家有60%的学生都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2、瑞士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瑞士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适龄青年参与学徒制的比例在60%以上。中学毕业后,差不多有四分之三的学生会选择接受自己感兴趣或有相关特长的职业培训,包括在公司的工作实践和在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即使是升入高中的学生,毕业后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报考大学的只是那些真正对大学课程和相关领域研究有兴趣的人,因为上大学并不等同于求职的便利和今后的高薪。瑞士现行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在继承传统学徒制基础之上,增添职业学校和入门培训形成的特有的“三元”学习模式。这一模式从管理体制、经费来源、教学方式、师资培养、学徒的待遇和继续教育、学徒的主要学习内容、考试方法等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体系。学徒制就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内专家的观点

一是关于技能型人才的划分。现阶段,人们常把决策管理层劳动者称为“白领”,把操作执行层劳动者称为“蓝领”,而把介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称为“灰领” ,或主张称其为“银领”。中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是“蓝领”人才,即中级工和部分高级工、技师。

 二是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主要有:(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引领,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中心促进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模式。(2 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材施教”模式。(3)职业资格证制度导向模式。(4)就业直通车,升学立交桥模式。

三是关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

第一、院校培养;第二、企业培养;第三、校企合作,共同培养。

(三)国家的优惠政策

1、我国实行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按82承担。资助标准为1500//学年。

2、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政策。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正式学籍在校学生扣除涉农专业学生后人数的25%确定)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杂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免学费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82的比例分担,免学费标准按照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的标准测算,具体按照省政府和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学费标准确定。

3、湖北省中职生升学优惠政策。中职生上大学有5种途径:1、报名参加普通高考;2、参加湖北省高校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统一考试,分文化课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3、参加省内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建设高职院校的单独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考试;4、参加成人高考;5、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4、湖北省已将中职技能大赛制度化,获奖学生可享更多优惠。

我省中职技能大赛定于每年的1011月举行,让全体中职学生参与,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新局面,并给予获奖学生一定的高考升学优惠。

(四)我们研究的3331”模式

凡是从事基础职业教育的人都知道,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现阶段都是一些90后的初中后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还很欠缺,知识结构尚缺完善,从业品质还未形成,职业道德还很模糊,人生理想还很肤浅,个性性格还很飘忽。我们通过调研、走访、交流、整理,在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培养模式,那就是培养三个观念,搭建三个舞台,培养三种人才,实施一个战略,我们将其简称为“3331”模式。

1、培养三个观念

即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

我校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教育,把“三观教育”上升到职业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走什么样的职教道路、形成什么样的职教特色的高度,使教学生做人和教学生做事两个目标并重,让学生成才之前要能够先成人,先定型。

1)人生观是学生成才的前提。30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在很多方面冲击着我们的职业教育底线。对于中职生而言,从某种角度上说,教学生做人比教学生做事更重要。而不少学校恰好在这一点上给忽视了。我们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人生观教育贯穿始终。招生工作中,我们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写进招生简章,在生源学校重点宣讲。入学教育中,我们把人生观教育做专章讲解。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开设了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经常在学生中开展“放飞理想”大讨论。就业指导过程中,我们每半年一次“背上责任行囊,迈向成功人生”的专题讲座,并在学生中开展“听讲座、写体会”活动。就业安置工作中,我们推行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安置、优秀毕业生优先安置、进步最快学生优先安置的安置方针。学校党总支、团委会、学工处,每半年都要分别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学生人生观教育活动。如20129月至201212月,学校党总支在思想进步学生中开展“学生课余党校”活动,有近百人参加,结业80余人;团委组织学生在全县“创卫”工作中五上街道、六进社区,不仅亲自做保洁工作,而且还利用“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全社会积极参与创卫工作。二是营造人生观教育的大环境。我们经常说教给学生做人很重要,但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也非常不易。学生在课堂上,在学校里受到的都是比较纯洁的道德教育,而一旦回到家里或是走到校园以外的人员集中处,他们耳濡目染了一些变形扭曲的道德影响,经过他们自己稚嫩的道德思考,他们会自然地做出一些不一定正确的道德判断,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人生观教育大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抓住课堂主阵地,既要正确引导又要不断矫正。其次把校园改变成人生观教育的处女地,弘扬正确的人生观,区辨貌似正确的伪人生观,鞭挞扭曲落后自私损人的人生观。再次抢占社会环境制高点,学校各职能部门联起手来,着眼引导,让学生成为正确人生观的宣传员。三是人生观教育使人人有进步。我们先让学生进行一个社会实践小测试,即在早上起床至下早自习时间(大约为早530——6:40左右)开始采访在街道上行路和忙碌的人。有八个学生总共采访了65人次,我们引导他们进行分析,在这65人中,有11人是清洁工,占16.9%,有14人是上学的学生,占21.53%,有10人是教师,占15.4%,有27人分别是建筑工人、服装厂工人、开店的和卖菜的小贩,占41.54%,有3人是晨练的,占4.6%。通过上述数字可以看出,起早做工的人(清洁工、教师、工人等)占总人数的73.84%,占绝大多数。学生只是角色而不是职业,晨练的也不是社会分工,因此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从做工做起,我们不仅没有理由看不起劳动者,而且还要以劳动为荣。我们现在要给于劳动者足够的尊重和褒扬。在就业指导教育大会上我们讲了这个事例,几乎每个学生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生观感悟教育。

2)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支点。中职生的价值观还是处在一个比较懵懂时期,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还很肤浅,这个时候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加以引导和适当教育。一是从偶像级中找例证。雷锋甘于平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居里夫人甘于为科学献身;606产品的开发;布鲁诺为真理殒命等等,人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让学生来回答。二是从身边人中找例证。无论身边人是否成功人士,学生都可以分类分析人的价值观问题。三是自我评价自己的价值观。相当一批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还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需要教师来指导性确立,我们引导他们做好三件事,其一敬畏生命。其二肩负责任。其三懂得回报。

3)人才观是学生成才的要件。中职生进入职校学习其主旨是想学会12门职业技能,成才是他们最原始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成才,到底成什么样的才,这不仅是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职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进行了一次成才调查。(附表)

 

姓名

性别

专业

兴趣爱好

期望职业

期望职位

 

 

 

 

 

 

从调查情况看,学生的兴趣爱好一般都很单一,而且与专业基本无关,大部分期望职业都趋于活跃岗,他们一般不喜欢手工,不喜欢重复劳作,期望职位是就高不就低。这个调查做得很有必要,它不仅帮助我们弄清了学生在想什么,而且还帮助我们明白了怎样对学生因材施教。其次我们教育学生要正视自己,要真正做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会给自己画像,知道自己可以向哪个方向发展,知道自己向那个方向发展才会取得最大值。然后我们指导学生写人生职业规划,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先做那些准备,再做那些事情。再次我们指导学生思考专业学习计划,要通过专业课程的修习获得一定水准的专业技能,还要拿到1---3门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学校组织的专业技能大赛上要力争获奖,在市、省、国家级专业技能大赛上力争参与或获奖。专业成才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专业实践操作中掌握操作技巧。把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结合起来思考和运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服务。我校经常将本校的优秀毕业生请回学校开展讲座,让他们给学弟学妹们讲解自已的情况,用身边鲜活的例子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才观,让他们早日走上成才之路。2011年下半年,我校请回了05级、08级在西安湖北卓越建筑公司工作的工民建专业的三位毕业生给全体在校学生作从业创业报告,这三位学生在学校里面默默无闻,为什么现在走上工作岗位上以后,都能够小有成就?那就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烦,不怕难,总是勤学,总是好问,总是专心,总是坚持,所以,怕苦的人都飞了,怕累的人都溜了,怕难的人都跑了,他们留下来了,他们坚持住了,所以他们才有今天的成就。试想一下,现在有什么工作不累、不苦、不难,那些遇苦就飞,遇累就溜,遇难就跑的人,他们一辈子能干成几件事,能干什么大事,古人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那些不想心苦骨劳的人,别说是大任,就是小任他们也无法完成。所以以上三位毕业生之所以优秀,就优秀在克难战困,迎难而上,愈挫愈勇,愈战愈强,只要有藐视困难的勇气,所有的艰难险阻都不在他们话下。只要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每一个中职生都可以一步步走向成功。我校08级电子电工专业学生许忠良,家住郧西最偏远的关防乡,他在学校就设想做一名企业管理干部,2010年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他从操作员开始做起,一步步做到了车间主任的职位。工作中他干得最多,休息的最少,上班最早,下班最晚,顶岗最多,休岗最少,为别人考虑最多,为自己考虑最少。他说自己虽然不算个人才,但是企业就恰好需要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他的这种最朴实的人才观正好诠释了我校人才观教育的真谛。

2、搭建三个舞台。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其终极目标都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各类人才。我校在办学过程中,立足县域经济实际,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把学生实习实践阵地前移,为学生搭建一个个练武蓄势大展拳脚的舞台。

1)企业搭建舞台学生唱戏

把课堂搬进企业,使学生拜师学艺。学校没有场地,缺乏资金,我们就找到县内企业,聘请他们的厂长作为我们实习基地的兼职校长,聘请他们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作为学生实训实践的师傅,学校定期组织各专业班的学生到各专业厂去实践见习。首先,学校制定实习计划,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去实习。务求人人参加,人人学有所得。其次,带着理论去实践,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再次,带着责任去实习。工人师傅不仅手把手教学,而且还是使用真材料,加工真产品,合格受表扬,次品要赔偿。这样的学习和实训,既受学生欢迎,又得到家长的赞赏。

2)学校搭建舞台学生唱戏

学校出政策、给场地,教师出资金,班级(车间)出学生(员工),各专业自办一个小型企业,为学生实践实训搭建平台。数控专业办起了数控加工车间;汽车运用专业创办了汽车修理厂;计算机专业开办了创意工作室;电子电工专业办起了电、气焊操作车间;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办起了电话亭。在这些校内的小型企业里面,教师是承包商,也是小老板,又是设计师,还是员工的师傅,学生要对教师负责,教师要对学校负责。在利益分配上,学校可保本(甚至贴本),教师和学生根据所付出的劳动实现利益再分配。

3)教师搭建舞台学生唱戏

学生既然是“舞台”的主角,那就要给他们充足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舞台上尽情地表演。其一,教师只是辅导者,要摆正自己的身份和位置。既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该是学生动手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又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要让学生学,还要让他们学会;不仅使他们知道这样做,还要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二,把实习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持实训实践的全过程。让他们明白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公,所做的产品就是给自己生产的,生产的效益高低就决定着自己收入的多少。这样,顶岗实习学生到了企业不仅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新工作、新生活,有的很快就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和“小管家”。其三,教给学生生产的技术那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既懂生产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教师把他们引进管理的大门,要求学生管好生产,管好员工群。其四,教给学生学习生产技术还是次要的,还要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在生产过程中自主创新。我们把各专业各车间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开展生产竞赛,有的学生就会想出很多提高工效的好办法来。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创新性办法被学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金点子”。

3、培养三种人才。

在学校学什么,出去不一定就做什么,但一定是做什么就要学什么。如果对于从事的行业不去学习就不会有很大的出路。所以我校老师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教育模式是一种面向全体,少教多学,愉快发展的教育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案,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我校每学期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专业技能实战演练、体操比赛、文艺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对表现优异者在大会上进行奖励,对在活动中展现一定才能者学校树为典型,为他们进一步的拓展性发展提供平台。

1)市场需求人才。

在我县去年的招商引资中,引进了一批服装制作企业来我县投资,推动我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此我校及时调整专业,开办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并从社会上高薪聘请从事服装制作的师傅来校任教。每位学生必须在3个月内学会电动缝纫技术,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会裁剪技术,六分之一的学生开始思考探索服装设计。2011年以前,每年的中职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都安置到东南沿海地区,从2011年开始起,大部分中职毕业生安置到县内,为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打基础。近年来,郧西县大力开发七夕民俗文化,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此我校大力开办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我们把县内区域文化、县域地理、县域历史、民风民俗、景区概貌、景区交通和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融为一炉,教学中较多的进入酒店和景区现场授课,效果非常好,及时地为我县的旅游业输送了大批人才,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短短的时间内走上了领导岗位。在我校2010年底评出的十大明星学生中有6人已走上领导岗位,4人成为单位(企业)业务骨干。

2)企业需求人才

为了积极有效的探讨中等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成才规律,我们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拿出专门班级进行实验,事实证明效果显著。

毋庸质疑,每一个企业家他在管理自己的企业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用自己的企业文化给他的员工进行“洗脑”,他要让员工接纳、认可、奉行他的一整套管理方案,要让员工按照他敲打出的鼓点翩然起舞。我们虽然是学校,但是我们清楚,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为企业输送既有一定文化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所以,我们的校园文化必须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相统一,我们的办学理念必须切入到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去。围绕这个主题,我们一是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上,学校提出了“学校是工厂,教室是车间,学生是工人”;“上学就是上班、上课就是上岗、教学就是生产”;“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今天的辛苦学习,是为了明天的轻松工作”;“今天你们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你们为荣”等一系列带有企业文化味道的校园口号;二是在教育教学导向上,学校提出了“低起点、严要求、少理论、多实践、重德育、齐发展”的18字方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上,我们坚持“五要五不要”的激励目标,即:“要文明礼貌,不要养成陋习;要严于律己,不要随心所欲;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要创新进取,不要坐等时机;要志存高远,不要半途而弃”。三是在就业指导上,近三年,学校把每学期的第二个月定为职(就)业指导宣传月,通过专题讲座、展板宣传和举办就业小报、举行职场演讲、开展应聘模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校职(就)业指导工作走向了常态化、规范化、系列化、全员化和企业化的轨道。现在只要你走进我们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随便访问我们的学生,他们就会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相关的企业和企业对用工的要求,以及企业文化的相关信息。从近几年中职学校招生的情况看,中职学生的特点是知识底子薄,求知欲望弱,动手能力强,抽象思维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学生通过两到三年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训,成为一个有一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中、初级人才,我们的教育教学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动手操作为重点,切实实现两个转化。

一是把学校当企业办,将学校转化成准企业。学校虽然不是企业,但它是为企业输送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如果学校与企业不能很好的衔接,学校没有一点儿企业的影子,那么,校企合作就成为了一句空话,职业教育就失去了它的本真,学生顶岗实习就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岗位。所以把学校当企业办,是我们办好职业教育的一块敲门砖。首先,把企业引进学校,建立与开设专业相对应的实训车间。我们知道:学校投资兴办企业,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把生产企业搬进学校,可能又会受到场地的限制。针对学校实际,我们就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人制宜,采取吸纳社会资本和鼓励本校教师小型投资的办法,在校内建起了汽车运用技术训练场、汽车维修车间、数控加工车间、电、气焊操作车间、计算机创意工作室、电话亭、豆腐坊等,让学生真正触摸到什么是企业,并让他们在实训中学经营、学管理。其次,让学校走进企业。建立与开设专业相配套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04年以来,学校不仅在县内的精诚汽配公司、青达建筑公司建立了“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数控应用技术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等实训基地,而且还分别在苏州、深圳、西安、北京等地与全球500强企业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苏州华硕电脑集团和国内知名企业湖北卓越建设集团、北京远大建设集团、武汉美的电器集团等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同时,我们还定期相互邀请企业老总到学校作企业管理与发展报告,学校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真正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是把学校当企业管,将学生转化成准员工。我们认为,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的特点应该是重在引导,特别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在企业管理上,很少见到管理层对操作员做思想减负工作,比较常见的是,员工有了失误就要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而学校对学生又不可能动辄使用经济手段来制裁。怎样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的“残酷性”,我们就采用模拟企业化的管理办法。假设,我们学校就是一个大型企业,每个班就是一个车间,每位教师就是一个管理干部,每个学生就是一名工人,每人每天都有模拟工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和中职生守则以及中职生行为习惯细则在新生入学教育培训会上都作了宣导。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各班(车间)都有模拟工资考核发放方案,只要出现违纪违规现象,如:迟到、早退、请假、旷课、缺作业等,“薪资部”就会在模拟工资表上扣掉一笔。各班(车间)每个月公布一次工资状况。为此,学生受到的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儆戒批评,作为一名准员工,他还会留下一个有错必究、有过必罚的刻骨铭心的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向企业岗位,不再需要任何培训立即就可入职从事生产。我校工民建专业学生连续几届都十分走俏,企业最欣赏的就是他们在学校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的道理,业务上有一定基础,技术问题一点就通,并且他们都来自农村,又肯吃苦耐劳,时间不长他们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业务骨干了。

3社会需求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职业技能竞赛本身就是职业技能鉴定或者社会评价考试的一种方式。各层次的技能竞赛,使一般的普通人才成长为技能型人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加入高技能人才队伍,对广大年轻人是一种促进,在培养技能人才、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我校树立“普教看高考,职教看大赛”的新理念,以“激趣、动手、大赛”为活动载体,积极组建各专业训练队,全部学生、所有专业、全面开展技能大赛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能,用大赛检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且出台了关于开展大赛的实施性指导意见。各学科、各专业、各年级每一学期、每一学年必须举行各类竞赛活动,并将学生获奖情况与教师课贴、晋升、晋级、评先彰优挂钩。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2011年我校在十堰市中职技能大赛中总成绩排名第五,2012年在十堰市中职技能大赛中我校总成绩排名第二。我校除了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以外,还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创业,让学生体会到就业易创业难的状况。在创业指导活动中,我们强调这样四点,一是谨慎投资,小心起步。要正视自己及家庭的具体状况,好大的脚穿好大的鞋,别想一开始就吃成一个胖子。二是看准机会,立即下手。要学会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市场,综合信息,要有一点儿把握市场的前瞻性。要果决权断,不优柔寡断。三是自己动手,不倚不靠。创业不要怕辛苦,对每一件事必须亲力亲为,身体力行。即使将来业务扩大了,资产增多了,规模空前了,也要亲自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对自己的企业有全方位的了解。四是善于把握机会,既要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又要为社会建功,做对全社会有益的事情,做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要懂得回馈社会。我校03届及以后几届工民建专业学生,他们在外打拼都已小有成就,土门镇茅坪学生茅海涛准备在家乡投资办厂,景阳乡几名学生准备在汉江上架设一座便民桥,他们用智慧、汗水、良心来回报社会,受到家乡父老乡亲和全社会民众的称赞。

4、实施一个战略,即校企合作战略

1)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共建合作双赢机制

我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职工资源库,颁发兼职教师证书;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习锻炼学习两个月以上。(近三年学校部分专业课部分兼职教师登记表)

教师姓名

性别

所属专业

技能层次表述

余祖奇

电子电器

精通家用大小型电器的维修,海信电器维修站技术代表

段秀海

电子电器

精通各类手机维修,县联通公司技术代表

侯运庭

汽驾与维修

精通大货以下各种型号的车辆维修,县运输汽修站技术代表。

王成兵

工民建

精通建筑设计与施工,天厦建筑公司法人代表。

谢有华

数控技术

精通数控技术的操作运用,县精诚汽配公司法人代表。

陈光仙

服装制作

精通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既有理论又有实战技术。

我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技能人才,建立企业资助的奖学助学基金,开办“企业冠名”班,在企业建立分校或将职业学校办在企业。

我校采用了接受企业设备赠送、设备推介、为企业提供设备场地、与企业合股等形式,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生产设备、产品、资金、生产线、生产车间用于实训和生产,将学校实训中心建成企业的生产基地和学校的教学工厂及技能考核鉴定场所。我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攻关、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实训设备、实训平台的研发制作,并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服务,参与企业研发工作,为企业和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推进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企业则可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场地、设备、教师资源,在职业学校建立企业研发基地,通过企校合作,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

2)实习就业与跟踪服务长效管理机制。

“职业教育——实习就业——跟踪服务”,是中等职业学校应建立起来的一整套长效工作体系。为焊牢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链条,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制订了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建立实习就业与跟踪服务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安置基地。2005年以来,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经过探索和努力,打开了与全球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直接合作的大门,形成了学生实习和就业安置直接与全球500强企业对接的工作局面,建立了以苏州华硕电脑集团为中心覆盖长三角,以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为中心覆盖珠三角,以西安湖北卓越建设集团为中心覆盖西部地区,以北京远大建设集团为中心覆盖北方地区4大学生、学员实习与就业安置基地。三是学生、学员与学校签订实习和就业安置合同,实行合同管理。明确了学校和学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四是根据学员实习和就业安置分布情况,学校选派组织管理能力强、责任感强的教师驻企业跟踪服务与管理。2006年以来,我们确立了“扶上马、送一程”的学生、学员实习和就业安置工作思路,并按照每100名学员安排1名驻企业教师的比例,选派教师与实习及就业安置学员实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陪护学员度过适应期。这样既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能起到很好的维权作用,不仅解决了实习和就业安置学员及家长的后顾之忧,而且又促进了学生安心实习和安置学员的稳定就业,同时也有力地保证了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招生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持续、健康地发展。

3)校企常态供需见面机制

学校为了更多地为中职生提供双向选择的机会,每年都将举办两次以上由企业和用人单位现场参加的供需见面会,主动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服务,以此搭建职业学校学生优质、稳定就业的供需桥梁。仅2008年的县内学生就业企业招聘供需见面会就一次性安置中职毕业生102人。2009年我校安排主管学生就业安置工作的副校长参加深圳富士康举办的学生团体就业供需见面会一次性安置学生150余人。2010年我校领导参加省内武汉片区供需见面会,一次性安置学生97人。2011年我校与郧西工业园区濠歌服装公司的供需见面会一次性安置学生125人。2012年我校与西安湖北卓越建筑集团公司供需见面会一次性安置学生39人。并与该公司签订了校企共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实验室协议。我校与苏州华硕电脑科技集团、西安湖北卓越建筑集团、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湖北濠歌服装制作集团都签订了学生安置合作协议,并商定校企高层定期会晤方案。

五、研究效果及结论

(一)基础效果

1.促进了课题组成员与实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激发了学校、老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本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与实验教师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过程中,科研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针对新问题,采取新策略,探讨新方法,总结新经验,既提高了他们育人的工作水平,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学校声誉。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技能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

2、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有助于开辟一条适合中职教育的育人新路。

校企合作的方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因时因企因行业而定,但基于我国目前职业学校自身力量薄弱、资金不足、缺乏实训基地以及大部分学生和农民工无意愿“脱产”到职业技校学习的现状,宜重点鼓励以下两种“半工半读”的校企合作模式:

1)、利用企业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工厂”。职业技校应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设备、场地等资源,建设“教学工厂”。这样既可解决生产实训中所消耗的材料和能源,又可实现部分经济效益。建起的“教学工厂”是学校的教学平台,也可以是企业的生产流水线,一些生产流水线可以成为学生选修专业的教学实训基地,可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劳动技能型人才。

2)、把教室办到企业上,建设“工厂教室”。学校应主动出击,与工业园区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在企业建设“工厂教室”。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招生,招收的学员既是工厂的员工,同时又是技校的学生,他们将成长为企业未来的技能尖兵,培养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两批,轮班到生产线上工作和在教室学习文化和理论。这样培养的学生既懂技术,又懂生产原理,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结论描述

1、培养模式

中等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有其自身内在的特点与规律,我们从农村县市级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出发,对中等技能型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做了一些实验性的探索。我们认为,中等技能型人才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职业理想、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社会责任的复合型群体,从道德层面上讲,他们应该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从培养方式与途径来看,企业与学校和教师要搭建好三个舞台,让学生有广阔的展示空间。从人才成型的角度来看,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市场、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在国家与社会建设中能够做出他们自己的贡献。在中职学校实施培养过程中,应该很好地落实校企合作战略。使学校和企业成为中等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摇篮。

2、成长规律

中等技能型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有序成长的大环境,还要采取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制度激励等措施,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素质、有技能、有职责、有爱心的技能型人才。

中职学生必须借学校企业社会提供的岗位平台蓄势练武。中职学校要成为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摇篮,就必须解决好自身的能力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个大展拳脚的平台。在校企合作办学旗帜下,把学生锻造成为企业的准员工。

把学校当作企业办,把企业搬进学校,把学校当企业管,企业和学校互补优势,让学生成为学员和学徒的双重角色,让学生尽早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职业理想、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目前我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价值文化和体制问题。

一是缺乏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文化土壤。长期以来,由于政策导向和社会上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高,影响了青年学生报考技工院校的积极性。

二是教育资源和体制发展不均衡。由于社会对学历教育的盲目追求,政府发展教育的政策和资源更多的倾向于传统的普通教育。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国家层面规模较小,受到的关注较少,一直在夹缝中生存。很多中高职院校都存在招生困难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宁可上“三本”,也不愿意上职业教育院校。相当一部分政府办的技工院校,办学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没有财政专项拨款。学校只能靠学费收入发放教师工资,进行学校建设,教学设备先进程度低,很多学校至今使用20世纪60年代的设备进行实训教学,与新技术对教学的需要严重不适应,学校发展压力巨大。

三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政策落实和专项投入不到位。技能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创新还不到位,市场在技能型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很多地方在抓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力度不够,创新性不强。目前,仍然有很多地方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都是企业和院校自己解决,财政还没有专项投入,尤其在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还没有专项投入,对主动对接职业技术院校、开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没有激励性的支持政策和补贴资金。

四是通过中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工人,普遍存在着技术不到位,实际操作技能欠缺,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等现象,企业接收的中职生须接受近一年的再教育才能胜任工作。究其原因,是因为中等职业学校尚未形成完善的适合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的表现是注重理论轻视技能;注重专业能力、专业技术等显性素养的训练,轻视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的养成。在人才培养和技能教育上既存在着指导思想、目标定位模糊,管理力度、激励措施不力的问题,也存在着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滞后的现象,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难以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

2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中国轻工业版社20019月第1版。

3彭佩烘,利用系列电子设计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电子报》2008年第121415期。

4.朱新力,论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4期。

5.戴一龙,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6.彭建国,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科学论坛》2003年 第01期。

7.中职教学法培训手册——教育部与GIZ中德师资进修项目。

8.中德师资进修项目——国内适应性培训。

9.彭佩烘,利用系列电子设计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10.朱新力,论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14期。

11.戴一龙,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12.章艳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培养途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0

13.王俊山,赵奇志,高职院校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

14.刘峻,《高职分层次教学研究与实践》,《高等教育理论》2007年第七期。

15.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事迹读本[M]. 北京: 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

16()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 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核发:0 点击数:1021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